我要提问
查看提问
更多>>- 没有数据!
廖家福“精雕细琢”的艺术人生
来源:羊城晚报 2013年2月26日 作者:梁栋贤 日期:2013-8-14 点击:2503次
廖家福,说起这位最近回到广州举办油画展的老艺术家,由于旅美多年,知道他的人可能还不算多,但是,看过他作品的人却一定不少。矗立在中山纪念堂门前的孙中山巨型塑像,廖家福就是作者之一。他还创作了《向秀丽》等众多为世人所熟悉的雕塑作品,是新中国第一代雕塑家之一。除了雕塑之外,他在油画方面也有专长,最近在广东华侨博物馆举办的一次画展,展示了众多他近年创作的油画作品。
除了作品之外,廖家福的人生经历也颇为传奇。他1930年出生于越南岘港市,父亲是法属银行的买办,也是一位爱国华侨,然而,他却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去法国学金融,而是在1950年毅然回到新中国报考中央美术学院,决心以艺术报效国家,1967年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美国,成为“世界画家巡展团”中唯一的亚洲人,边画边展走遍欧美各国。廖家福背后还有什么故事?最近,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这位老艺术家。
对话
学雕塑, 学到去太平间做解剖
记者(下简称“记”):您家里是金融世家,当初让您学艺术的主要动力和原因是什么?
廖家福(下简称“廖”):想学画,这和我在法属越南成长有关。当年父亲在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任高级买办,他自小教我法文,常说法国的艺术世界最有名,引起我对画画的兴趣,后来在父亲创办的“树人小学”读三年级时,我画的画全校有名,还自己尝试按当时法国贝当总统的相片,画出了一幅70厘米高的炭相,学校还把这幅画挂在礼堂上。后来我南下到西贡市(现胡志明市)读法文时,在一些小画廊中看了不少法国画家的原作油画,很羡慕,所以立志将来一定要做西洋油画家。
记: 在大学期间,您师承的是什么老师?他对您的主要影响是什么?
廖:本来我想到法国巴黎学油画,但当时解放军快南下到海南岛,十八岁的我一股爱国热情,毅然要回国参加建设,不辞而别离开父亲回国,并考上中央美术院。那时国家很需要雕塑人才,爱国热情又让我选了雕塑。四位雕塑教授都是从法国回来的,有一位还是法国女性,他们教我们班十多人,完全是采用法国最现代的写实派教程,教学严谨,上人体泥塑课,我们还被安排到医院太平间做人体解剖。教我雕塑课的其中一位老师是广州人——郑可,他对我特别关照,把一些雕塑技法单独传授给我,对我的创作影响很大。
和尹积昌、詹行宪一起创作《孙中山塑像》
记:后来,您被分配到石湾陶瓷厂,很多同学都坚持不住改行了,但家庭环境优越的您却留了下来,当时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决定?这样的决定对日后的创作有何影响?
廖: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广州工作,工作介绍信上写明是到“雕塑单位”报到。但原来却是在中山路上一间卖图片的门市部。原来图片社是广州文化局属下提供新闻相片服务的单位,这里根本没有雕塑厂,也没有正式艺术学院出来的创作干部。而我去的石湾陶瓷厂,只是图片社属下小厂,去这里要先坐公车,再坐渡轮过河,然后坐火车最后还要歩行,花三个多小时才到。陶瓷厂是很落后的土法烧窑坊。大家就在角落的小矮桌上做创作。我是个能屈能伸的人,以后我就老老实实在小板凳上做小雕塑了。我一面做,一面偷看老艺人做泥公仔,发现老艺人刘傅做的中国古典人物非常精彩,泥像虽小,但很能细致刻画出人物的性格。这给我做雕塑很宝贵的启发,让我做出不少带有新生活气息的小型雕塑。
记:能说一下《孙中山》等知名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吗?
廖:当时广州刚解放不久,旧广州没有一座城市雕塑,其时朱光市长对艺术非常重视,有意在广州市创作一批城市雕塑,并在其建议下成立了“广州雕塑厂”,我也进入这里工作。市长亲自到雕塑厂,指定由雕塑技术较高的尹积昌、詹行宪和我三人,负责创作5.5米高的孙中山雕像。我们三个刚从美院毕业的臭皮匠一起研究革命历史文件,到翠亨村故居参观和访问当地村民,多方面了解孙中山,还在图书馆看到一段难得的孙中山的旧录影。开始构思时,我们用黏土捏了十多个泥塑草稿,互相研究,取长补短,综合后再做中稿,朱光市长看到泥塑定稿非常满意,提了一些修改意见最后拍板定稿了。由1.75米高的定稿放大成5.5米高的大泥雕像,又是一场大挑战。我们在高高的竹架上爬上爬下,大家苦干了两年多,最后把孙中山大雕像泥稿做出来了,最后用石膏翻模、水泥注浆做好整座雕像。
远赴美国,不当教授当画家
记:去美国后,为什么选择当自由画家而不是更为安逸的美术教授?
廖:到美国后,我惊奇地发现了很多专业的自由画家,他们经常参加美国各地艺术节,卖自己的画。几个纽约的大型艺术节也让我大开眼界,画家自由自在的自豪感使我非常感动。后来我在纽约市艺术节认识了一位法国画家,这让我最终改变了主意,不想当教授,要做一个自由自在的艺术家。他是世界巡回画展团的成员,在他的介绍下,我的画册得到了画展团长的赏识,我获批准加入了世界巡回画展团,跟随着画展团在美国五十洲到处转,还每年一度赴欧洲艺术节举办画展。画展上我现场作画很受欢迎,这期间我也向其他欧美画家学会了正统的西洋油画。
记:您现在在美国免费教孩子画画,为什么呢?
廖:多年的创作经历让我觉得一切金银财宝皆是身外物,唯有艺术高。而我自小就喜欢画画,但周围的大人都忙,找不到人教我画画,我常不开心。我很理解儿童的求知心理,所以就在美国一所课外辅导学校教美术,我很认真自编课程,教这群很可爱的七八岁的小孩,是出于爱护儿童的爱心和责任感。
反对快餐画家,艺术要精雕细琢
记:我们常能在画展上看到很多快速完成的作品,但您的油画创作时间一般都在一年以上,能说一下其中的创作过程吗?
廖:“快餐画家”是我对这些人起的新名词。我看过一些画展,有些画上竟标写“油漆未干,二十分钟完成”。目前国内很多画展,也流行快速画,寥寥几笔就出台了。国内还有一些艺术家喜欢大吹“以刃为羡”的新潮派,看了画让人恶心。在巴黎美术博物馆很多名画家的原作,画布上密密麻麻的笔迹,层盖层的颜色,是非下数年或更长的时间功夫不可。我非常佩服法国画家的才华和毅力。数十年来我作画,感到能画好一幅好画很不容易,常在画布上改来改去,总觉得没有画好,画不出我想象中的景象,放下笔后隔月来年再改再画,数年才完成。有时把画不满意的画都撕掉了。
记:您多年来最喜欢的作品是哪一件?为什么?
廖:在画展上,不少人问我“你哪一幅画感到画得最好”。我说“没有一幅”。这不是客气话,因为画家对艺术修养要有更高的艺术眼光,艺术的好坏是没标准的,即使达到一定水准的高峰,不要自认了不起,再看更高的山峰还在前头。学到老,画到老,我还要慢慢往前走下去……
除了作品之外,廖家福的人生经历也颇为传奇。他1930年出生于越南岘港市,父亲是法属银行的买办,也是一位爱国华侨,然而,他却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去法国学金融,而是在1950年毅然回到新中国报考中央美术学院,决心以艺术报效国家,1967年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美国,成为“世界画家巡展团”中唯一的亚洲人,边画边展走遍欧美各国。廖家福背后还有什么故事?最近,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这位老艺术家。
对话
学雕塑, 学到去太平间做解剖
记者(下简称“记”):您家里是金融世家,当初让您学艺术的主要动力和原因是什么?
廖家福(下简称“廖”):想学画,这和我在法属越南成长有关。当年父亲在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任高级买办,他自小教我法文,常说法国的艺术世界最有名,引起我对画画的兴趣,后来在父亲创办的“树人小学”读三年级时,我画的画全校有名,还自己尝试按当时法国贝当总统的相片,画出了一幅70厘米高的炭相,学校还把这幅画挂在礼堂上。后来我南下到西贡市(现胡志明市)读法文时,在一些小画廊中看了不少法国画家的原作油画,很羡慕,所以立志将来一定要做西洋油画家。
记: 在大学期间,您师承的是什么老师?他对您的主要影响是什么?
廖:本来我想到法国巴黎学油画,但当时解放军快南下到海南岛,十八岁的我一股爱国热情,毅然要回国参加建设,不辞而别离开父亲回国,并考上中央美术院。那时国家很需要雕塑人才,爱国热情又让我选了雕塑。四位雕塑教授都是从法国回来的,有一位还是法国女性,他们教我们班十多人,完全是采用法国最现代的写实派教程,教学严谨,上人体泥塑课,我们还被安排到医院太平间做人体解剖。教我雕塑课的其中一位老师是广州人——郑可,他对我特别关照,把一些雕塑技法单独传授给我,对我的创作影响很大。
和尹积昌、詹行宪一起创作《孙中山塑像》
记:后来,您被分配到石湾陶瓷厂,很多同学都坚持不住改行了,但家庭环境优越的您却留了下来,当时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决定?这样的决定对日后的创作有何影响?
廖: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广州工作,工作介绍信上写明是到“雕塑单位”报到。但原来却是在中山路上一间卖图片的门市部。原来图片社是广州文化局属下提供新闻相片服务的单位,这里根本没有雕塑厂,也没有正式艺术学院出来的创作干部。而我去的石湾陶瓷厂,只是图片社属下小厂,去这里要先坐公车,再坐渡轮过河,然后坐火车最后还要歩行,花三个多小时才到。陶瓷厂是很落后的土法烧窑坊。大家就在角落的小矮桌上做创作。我是个能屈能伸的人,以后我就老老实实在小板凳上做小雕塑了。我一面做,一面偷看老艺人做泥公仔,发现老艺人刘傅做的中国古典人物非常精彩,泥像虽小,但很能细致刻画出人物的性格。这给我做雕塑很宝贵的启发,让我做出不少带有新生活气息的小型雕塑。
记:能说一下《孙中山》等知名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吗?
廖:当时广州刚解放不久,旧广州没有一座城市雕塑,其时朱光市长对艺术非常重视,有意在广州市创作一批城市雕塑,并在其建议下成立了“广州雕塑厂”,我也进入这里工作。市长亲自到雕塑厂,指定由雕塑技术较高的尹积昌、詹行宪和我三人,负责创作5.5米高的孙中山雕像。我们三个刚从美院毕业的臭皮匠一起研究革命历史文件,到翠亨村故居参观和访问当地村民,多方面了解孙中山,还在图书馆看到一段难得的孙中山的旧录影。开始构思时,我们用黏土捏了十多个泥塑草稿,互相研究,取长补短,综合后再做中稿,朱光市长看到泥塑定稿非常满意,提了一些修改意见最后拍板定稿了。由1.75米高的定稿放大成5.5米高的大泥雕像,又是一场大挑战。我们在高高的竹架上爬上爬下,大家苦干了两年多,最后把孙中山大雕像泥稿做出来了,最后用石膏翻模、水泥注浆做好整座雕像。
远赴美国,不当教授当画家
记:去美国后,为什么选择当自由画家而不是更为安逸的美术教授?
廖:到美国后,我惊奇地发现了很多专业的自由画家,他们经常参加美国各地艺术节,卖自己的画。几个纽约的大型艺术节也让我大开眼界,画家自由自在的自豪感使我非常感动。后来我在纽约市艺术节认识了一位法国画家,这让我最终改变了主意,不想当教授,要做一个自由自在的艺术家。他是世界巡回画展团的成员,在他的介绍下,我的画册得到了画展团长的赏识,我获批准加入了世界巡回画展团,跟随着画展团在美国五十洲到处转,还每年一度赴欧洲艺术节举办画展。画展上我现场作画很受欢迎,这期间我也向其他欧美画家学会了正统的西洋油画。
记:您现在在美国免费教孩子画画,为什么呢?
廖:多年的创作经历让我觉得一切金银财宝皆是身外物,唯有艺术高。而我自小就喜欢画画,但周围的大人都忙,找不到人教我画画,我常不开心。我很理解儿童的求知心理,所以就在美国一所课外辅导学校教美术,我很认真自编课程,教这群很可爱的七八岁的小孩,是出于爱护儿童的爱心和责任感。
反对快餐画家,艺术要精雕细琢
记:我们常能在画展上看到很多快速完成的作品,但您的油画创作时间一般都在一年以上,能说一下其中的创作过程吗?
廖:“快餐画家”是我对这些人起的新名词。我看过一些画展,有些画上竟标写“油漆未干,二十分钟完成”。目前国内很多画展,也流行快速画,寥寥几笔就出台了。国内还有一些艺术家喜欢大吹“以刃为羡”的新潮派,看了画让人恶心。在巴黎美术博物馆很多名画家的原作,画布上密密麻麻的笔迹,层盖层的颜色,是非下数年或更长的时间功夫不可。我非常佩服法国画家的才华和毅力。数十年来我作画,感到能画好一幅好画很不容易,常在画布上改来改去,总觉得没有画好,画不出我想象中的景象,放下笔后隔月来年再改再画,数年才完成。有时把画不满意的画都撕掉了。
记:您多年来最喜欢的作品是哪一件?为什么?
廖:在画展上,不少人问我“你哪一幅画感到画得最好”。我说“没有一幅”。这不是客气话,因为画家对艺术修养要有更高的艺术眼光,艺术的好坏是没标准的,即使达到一定水准的高峰,不要自认了不起,再看更高的山峰还在前头。学到老,画到老,我还要慢慢往前走下去……
上一篇:没有了!
下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