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要提问
查看提问
更多>>- 没有数据!
上台阶之后的课题修炼
当前位置:首页 >> 上台阶之后的课题修炼
有人说,孙立新人老实画也老实。于人而言,这老实指的是他虽然已是中国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主任,却一直延续着他一贯低调、谦和的本色作风;于创作而言,这老实指的是他脚踏实地,坚定地以写生为创作基石。这老实,让他的油画之路在很多人看起来未免辛苦,在他自己则乐在其中,乐趣无穷。看他的作品,那冬日的暖阳、流丽的云彩,确实展现了写生“在画布上留下的即时感觉也多有神来之笔”的气韵。在《军旅·行旅》开幕前,孙立新接受了本报专访,畅谈他的艺术历程。
文/图 记者 江粤军
获特批在中央美院办个展
1955年出生于辽宁丹东的孙立新,从小就喜欢画画。15岁时,在辽宁鲁迅美术学院上山下乡的青年教师的指导下,孙立新的宣传画《广阔天地炼红心 誓为人类做贡献》入选了辽宁省美术作品展,并出版在册。因为这幅画,解放军军乐团到县城招生,他顺利地入伍,接受了3年正规的巴松演奏训练。但孙立新的心里仍割舍不下绘画,每天中午,他都会为同班学员画头像,下部队演出,他也要带着画纸画笔。
1977年,辽宁鲁迅美术学院恢复招生,老师们对他记忆犹新,又找到了他。孙立新准备放弃军乐团的工作回到辽宁上学,但领导们对他关心有加,觉得在北京发展会更有前景,就帮他转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,从事美术工作。当时,剧组每年有八九个月的时间在全国各地拍外景,这让孙立新兴奋不已。每次他都会带上一大捆用牛皮纸自制的“油画布”,所到之处就沉进去写生。“在这个过程中,我终于明白了油画就是要跟自己较劲,没有这样的写生积累,我就不可能打下坚实的基本功。”
这样画了十几年,1997年,一位朋友要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办展览,作品数量不够,于是拿了孙立新的二十几张作品去“凑数”。当时苏高礼先生去看了画展,当场就表示要找孙立新谈谈。后来,靳之林先生也去了,大家纷纷询问孙立新还有多少作品没拿出来,孙立新说,都在家里的床底下,应该还有八百多张吧。于是在时任院长助理范迪安的推荐下,时为院长的靳尚谊特批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“孙立新油画写生展”。“靳先生认为,现在的学生大多不再热衷写生了,每次出去都只顾拍照片,回来画照片,办这个展览是对写生精神的重新倡导。”
画照片精致有余情感不足
为什么要倡导写生呢?对油画而言,写生有着怎样的意义?孙立新说:“写生直接面对对象,对象的感情激发艺术家的创造,这样的作品情绪会比较饱满,在造型和色彩上也比较到位,如果是拍了照片之后回来再画,是达不到当时那种效果的。画照片可以磨得很精致,但感情比较欠缺,色彩和造型也比较弱。我们都知道,俄罗斯巡回画派、西方印象派,他们所有的作品基本都是靠写生来完成的。”
即便是调入军事博物馆艺术创作室,从事主题性创作,孙立新也依然执著于实地写生。为创作,他曾到黄土高坡上的窑洞里和老乡同吃同住,当时送他去的司机回到县城后,断言他挨不了一个星期,结果他一住就是一个月。
2004年,孙立新考上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届博士生课程班,坚持写生的朱乃正先生成为他的导师。“我画过很多东北雪景,有一天,朱先生对我说,你已经做了那么多写生,应该将这些东西抛开,画画自己心中的东西、自己的理解。后来就有了我的大画系列《朦胧故乡雪》。”受朱乃正的启发,孙立新明白了,要从写生往前推进,还要能够“造境”,从画实在的丘壑到写胸中的丘壑,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让他的油画道路进一步拓宽了——军旅、行旅,最终走向心旅。
下一篇:环境规划师的做法